
在国家战略推动与科技迭代的双重助力下,低空经济正成为经济发展新增长极。无人驾驶航空器作为人工智能(AI)的重要载体,两者深度融入构建起覆盖“基础支撑-智能赋能-场景应用”的完整AI+低空产业链生态。
本文结合AI+低空经济产业链图谱,系统拆解各环节关键构成、技术逻辑与应用场景,带你全景透视这一新兴经济形态。
一、产业链架构:三层协同的智能生态网络
AI+低空经济产业链以上、中、下三层协同构建闭环生态。上游基础层提供硬件、数据与技术支撑,是产业发展的“底层骨架”;中游技术层依托AI算法实现能力转化,是产业智能化的“核心引擎”;下游集成应用层聚焦场景落地,是产业价值变现的“终端出口”。

图:AI+低空经济产业链全景图谱
二、上游基础层:AI底层支撑体系
(一)基础软硬件:低空智能的感官与算力中枢
AI芯片与计算平台是低空系统的大脑。如:昇腾310B芯片在7W低功耗下实现22TOPS算力,集成达芬奇架构AI核心,支持多模态数据并行处理,适配无人机、eVTOL 等设备对轻量高效的需求;NVIDIA Jetson平台凭借强大并行计算能力,支撑复杂场景路径规划、目标识别等高密度运算任务,成为智能低空设备的算力底座。
通信设备与网络构成神经网络。如:5G-A通感一体技术突破传统通信边界,将定位精度压缩至厘米级,保障城市复杂环境下飞行成功率;北斗+视觉融合导航方案,解决高楼、峡谷等场景GNSS信号遮挡难题,实现0.5米定位精度与0.1秒避障响应,为低空作业筑牢连接根基。
传感器与感知设备是低空系统的眼睛耳朵。如:多光谱相机可捕捉植被叶绿素含量等10余项参数,助力农业精准作业;毫米波雷达穿透雨雾探测障碍物,激光雷达以0.1毫米精度构建三维环境模型。
(二)数据基础:智能决策的燃料库
基础数据为人工智能提供了智能决策的燃料,如:地理空间数据是低空活动的坐标框架,高精度地图、数字高程模型(DEM)、三维城市模型,为路径规划、空域管理提供基础依据;气象数据通过AI预测模型,可提前6小时预警强风、暴雨等极端天气,保障飞行安全;行业应用数据则沉淀场景知识,农业作物生长周期数据、电力设备缺陷样本、物流配送路线信息,经联邦学习等隐私计算技术处理,为AI模型训练提供场景数据。
(三)支撑技术:系统运行的基础设施
云计算与边缘计算构建算力协同网络,边缘计算将算力下沉至设备端,方寸知微无人机巡检系统通过边缘节点本地化处理红外图像,把设备缺陷识别延迟压缩至毫秒级;云计算平台承担全局调度与大数据分析,如阿里云ET工业大脑接入2.3万架巡检无人机数据,日均处理超200TB检测信息,为行业优化提供决策洞察。
导航与定位系统突破环境限制,融合北斗导航、视觉SLAM(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技术,在隧道、峡谷等GNSS失效场景,仍能保障设备精准定位与作业,深圳无人机配送网络借此实现高楼密集区安全飞行,夯实低空活动的空间坐标基础。
三、中游技术层:AI驱动的智能转化引擎
(一)AI技术层:从感知到决策的智能链路
计算机视觉技术让低空设备看懂世界,如:通过图像识别、目标检测算法,实现电力巡检中绝缘子裂纹识别,提升设备故障发现率;自然语言处理与智能语音技术,赋能智能座舱交互、应急救援指挥,让人机沟通更高效;知识图谱则构建行业知识网络,为智能调度、风险预警提供决策依据。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是智能决策的核心算法,强化学习在eVTOL路径规划中,通过模拟千万种气象、地形场景优化策略,TEeVTOL方案借助深度强化学习,实现城市风场中能源与时间成本最优平衡;数据挖掘技术从海量低空数据中提取规律,为农业精准施肥、物流路径优化提供支撑,推动AI从智能感知迈向辅助决策,再到自主决策演进。
VR/AR技术为低空经济注入虚实融合活力,在飞行培训中构建沉浸式虚拟场景,降低实操风险;在低空旅游中打造增强现实体验,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空中风景,拓展低空经济的体验边界。
(二)AI大模型层:行业智能的放大器
通用大模型提供基础智能支持,凭借广泛的数据训练,具备跨场景语言理解、逻辑推理能力,为低空经济各环节提供通用AI服务;行业大模型则聚焦垂直领域,电力巡检大模型深谙设备缺陷特征、农业植保大模型精通作物生长规律,通过“通用+行业”双轮驱动,加速AI技术向低空经济渗透,提升场景适配性与决策精度。
(三)AI应用产品/工具:智能能力的场景转化
路径规划与避障工具是低空交通的导航大脑,生成式AI通过动态建模,在城市建筑群、复杂地形中规划最优航线,如美团上海无人机配送试点借此将时效压缩至8分钟/单;数智低空大脑依托空间计算技术,实时优化多机协同路径,深圳宝安智慧物流中心实现无人机、无人车无缝衔接,配送效率较路面运输提升4倍,重塑低空物流网络。
自主导航与控制工具让设备自主作业,大疆行业无人机搭载的人、车、船识别模型,飞行中毫秒级锁定目标,无需依赖云端算力,保障复杂场景下作业连续性;智能调度与管理系统则是“空中指挥中心”,AI驱动的“低空大脑”实时监控飞行器状态,依据空域容量动态调整起降顺序,Archer与 Palantir合作平台,为大规模eVTOL编队协同调度提供支撑,推动城市空中交通商业化落地。
四、下游应用层:场景驱动的集成应用
(一)物流配送:空地协同网络
构建“无人机+地面枢纽+末端配送”集成体系,通过AI调度平台实现三级网络动态协同。智能路径规划系统实时优化跨区域航线与末端配送路径,结合温湿度传感与AI温控算法,保障冷链物资全程品质可控。偏远地区通过自主起降站点与无人机集群配送,实现医疗物资24小时不间断供应,形成全域覆盖的低空物流网络。
(二)农林植保:全流程智能作业
集成多光谱遥感、自主飞行与物联网监测技术,构建“空中巡检-智能决策 -精准作业”闭环。AI系统分析作物生长数据生成施肥方案,通过厘米级定位与自动化路径规划实现精准喷洒,结合地面物联网设备验证作业效果,形成从监测到作业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提升农药利用率。
(三)工业巡检:立体监测体系
打造“无人机集群+地面站+云端平台”集成监测网络,多机协同完成大范围设施巡检。AI图像识别与红外热成像技术融合,实现设备缺陷自动检测与分级预警,数据实时传输至云端管理平台生成维修方案。在高危场景中,通过远程操控与自主避障技术替代人工巡检,将隐患响应时间从小时级压缩至分钟级。
(四)应急救援:多维度响应网络
构建“空中侦察+物资投送+通信中继”一体化救援体系,AI系统快速匹配灾情与救援资源。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穿透复杂环境定位受困人员,群体智能算法分配侦察与救援任务,自主避障系统保障物资精准投放。极端条件下自动建立应急通信链路,形成空地协同的立体救援网络,缩短响应时间。
(五)城市空中交通:智能出行生态
集成eVTOL自主飞行、空域动态管理与地面接驳系统,构建短途立体交通网络。AI环境感知系统实时规避障碍物与其他飞行器,数字孪生平台优化空域资源分配,通过语音交互与智能调度实现“点到点”高效出行,目前已在多个城市开展商业化试点,形成空中交通与地面交通衔接的智能出行生态。
五、总结与展望
AI技术已深度渗透低空经济全产业链,上游基础层的硬件与数据支撑、中游技术层的智能算法赋能、下游应用层的场景落地,形成了“感知-决策-执行”的完整闭环。物流配送的空地协同、农林植保的精准作业、工业巡检的无人化运维、应急救援的快速响应以及城市空中交通的商业化探索,共同勾勒出低空经济的多元化应用图景。
展望未来,生成式AI将推动路径规划自主进化,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空域精细化管理,群体智能突破单机局限实现大规模协同。随着政策体系完善与技术成熟,低空经济将从单点场景向全域融合拓展。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AI+低空经济将重构交通、农业、应急等领域的发展模式,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来源:低空经济合作会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