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三大核心矛盾!区域低空经济发展评价指标及实用建议

低空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综合性经济形态,正迅速成为推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行各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它通过将电动化、智能化的低空飞行器与信息化、数字化的低空飞行管理结合,在传统通用航空业态的基础上,又融合了无人机开创的新业态,形成赋能千行百业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具有明显的新质生产力特征——创新引领、绿色低碳、数实融合。

然而,作为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低空经济而言,如何构建对其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当前地方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及相关低空运营企业面临的重要挑战。一套相对科学完备的地区低空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能够为地方政府制定低空经济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也能为投资者评估投资价值提供决策支持,还能为低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方向指引。

意义与目标

本研究旨在构建一套基于SMART、MECE原则的地区低空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地市、区(县)作为评估对象,从低空经济整体出发,以低空经济发展水平、投资价值的评估为导向,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估指标体系,为地方低空经济政策制定、投资者投资评估提供参考。本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目标是为区域“因地制宜”发展低空经济提供评估框架,具体目标是:

(一)多维度评估

从低空经济的政策体系完整性、空域开发程度、空域资产化程度、产业生态匹配度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评估,避免单一维度的局限性。

(二)前瞻性导向

不仅反映当前发展水平,还应具备预测功能,为地方政府规划低空经济提供指导,并成为核心目标的来源。

(三)兼顾多方需求

指标体系设计需兼顾政府政策制定者、投资者、企业等不同主体的需求,提供多视角的评估参考。

指标体系构建的核心逻辑

地区低空经济发展指标体系锚定当前发展的核心矛盾,满足多方需求。

(一)锚定产业发展核心矛盾,回应实际需求低空经济作为空域资源约束下的技术密集型融合产业,其发展面临三大核心矛盾:

(1)政策滞后性与产业创新速度的不匹配;

(2)空域资源稀缺性与利用低效性的冲突;

(3)产业生态碎片化与协同需求的落差。指标体系直指这三大矛盾:针对政策滞后,通过政策创新适配性(含新业态政策创新数、动态调整及时率)实现政策与产业的动态匹配;针对空域低效,以空域开发程度(含实际利用率、数字化管理覆盖率)和“空域资产化程度”(含单位空域经济产出、可交易空域确权率)打通“资源-资产-价值”的转化链路;针对生态碎片,通过产业生态匹配度(含产业链关键环节覆盖率、本地配套率)衡量协同水平,以“成熟场景商业化率”验证生态可持续性。

(二)遵循“全生命周期+多主体需求”双重导向全生命周期覆盖从政策制定、资源开发、资产转化到产业落地,覆盖低空经济顶层设计-资源开发-价值实现-产业成熟全流程。同时,兼顾多主体需求。

(1)对政府,通过政策执行效能评估政策落地效果,为规划优化提供依据;

(2)对投资者,以空域资产化程度和产业与场景活力量化投资回报与市场潜力;

(3)对企业,通过产业链协同水平和创新平台服务覆盖识别合作机会与资源支撑能力。

核心指标体系

基于上述研究背景和构建目标,指标体系以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构成“金字塔式”层级结构,各级指标既独立承载特定评估功能,又通过逻辑关联形成闭环。

图:一级指标维度的核心定位与解决的核心问题具体的指标如下表所示。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
政策体系完整性政策框架完备性核心领域政策覆盖率
政策层级完备率
政策执行效能政策兑现及时率
跨部门协同办结率
政策创新适配性新业态政策创新数
政策动态调整及时率
空域开发程度空域利用效率低空空域开发率
低空空域实际利用率
报告空域使用强度
空域管理便捷性常规飞行审批时长
空域数字化管理覆盖率
空域保障与服务能力低空监视有效覆盖率
低空监视虚警率
低空气象服务率
低空飞行事故发生率
应急救援平均响应时间
空域资产化程度空域资产价值转化单位空域经济产出
可交易空域确权率
基础设施运营效益起降点实际利用率
低空配套设施完好率
数据资产化水平低空数据确权覆盖率
低空数据年度交易规模
产业生态匹配度产业链协同水平产业链关键环节覆盖率
本地配套率
产业创新能力研发投入强度
高价值专利转化率
创新平台服务覆盖率
产业与场景活力低空经济核心产值规模
低空经济核心产值增长率
低空经济产业增加值
成熟场景商业化率
低空经济消费增长率
市场主体增长率

表:区域低空经济发展评价核心指标体系

三级指标释义

(一)政策体系完整性相关指标:聚焦“政策从制定到落地的全生命周期效能”

1. 核心领域政策覆盖率

自然年内,地方政府出台的低空经济政策覆盖“航空器制造、空域管理、运营服务、安全监管、应用场景、数据合规”6大核心领域的比例,反映政策对产业全链条的支撑广度。

2. 政策层级完备率

自然年内,地方形成“省级指导政策+市级专项规划+区县实施细则+部门操作办法”4级政策体系的完整程度,反映政策纵向落地的穿透性。

3. 政策兑现及时率

自然年内,企业申请低空经济相关补贴、资质、许可后,实际到账/获批时间≤政策承诺时间的项目占比,反映政策执行的时效性与兑现率。

4. 跨部门协同办结率

自然年内,需2个及以上部门(如空管、交通、应急、市场监管)协同办理的低空经济事项(如飞行计划审批、企业备案),在承诺时限内办结的比例,反映部门协作效率。

5. 新业态政策创新数

自然年内,地方针对低空经济新兴业态(如eVTOL 城市通勤、无人机物流集群、低空数据交易等)出台的全国/区域首创性政策(含试点方案、管理办法)数量,反映政策对产业创新的适配性

6. 政策动态调整及时率

自然年内,当低空经济技术(如无人机监管技术)、业态、安全标准发生重大变化后,地方政策体系在6个月内完成修订/补充的调整事项占比,反映政策的灵活性。

(二)空域开发程度相关指标:聚焦“空域资源从开发到使用的全流程效率与安全”

7. 低空空域开发率

自然年内,地方已完成规划审批、具备飞行活动条件(含配套监视、通信设施)的低空空域(真高1000米以下)面积占区域可开发低空空域总面积的比例,反映空域开发的广度。

8. 低空空域实际利用率

自然年内,低空空域实际被使用的时长(小时)与可开放使用总时长(小时)的比例,反映已开发空域的使用效率。

9. 报告空域使用强度

自然年内,报告空域(无需审批仅需报备的空域)每平方公里日均飞行架次,反映低管制空域的活跃程度。

10. 常规飞行审批时长

自然年内,通用航空、无人机等常规低空飞行(不含应急、军事等特殊飞行)计划从提交到获批的平均时长,反映空域管理便捷性。

11. 空域数字化管理覆盖率

自然年内,采用数字化系统(如电子空域图、智能调度平台)进行管理的低空空域面积占低空空域总面积的比例,反映空域管理的技术水平。

12. 低空监视有效覆盖率

自然年内,通过雷达、北斗、ADS-B 等设备实现实时监视(数据更新频率≤1 分钟)的低空空域面积占低空空域总面积的比例,反映空域安全监管的覆盖能力。

13. 低空监视虚警率

自然年内,低空监视系统发出的无效警报(误报、重复报警、非安全威胁报警)次数占总报警次数的比例,反映监视系统的精准度。

14. 低空气象服务率

自然年内,获得专业低空气象服务(含实时气象数据、短时预报、恶劣天气预警)的低空飞行架次占总飞行架次的比例,反映气象保障能力。

15. 低空飞行事故发生率

自然年内,每万小时低空飞行(含有人机、无人机)发生责任事故(按照民航局事故报告制度要求)的次数,反映飞行安全水平。

16. 应急救援平均响应时间

自然年内,低空飞行事故(如失联、迫降)发生后,救援力量(专业救援队伍、医疗团队)抵达现场并开始救援的平均时长,反映应急保障效率。

(三)空域资产化程度相关指标:聚焦“空域及衍生资源的经济价值转化效率”

17. 单位空域经济产出

自然年内,每平方公里可利用低空空域创造的低空经济总产值(万元),反映空域资源的经济密度。

18. 可交易空域确权率

自然年内,已完成产权登记、可通过租赁/特许经营等方式交易的低空空域面积占可利用低空空域总面积的比例,反映空域资产化的推进程度。

19. 起降点实际利用率

自然年内,通航机场、临时起降点等基础设施实际起降架次与设计容量架次的比例,反映基础设施使用效率。

20. 低空配套设施完好率

自然年内,低空通信基站、充电/换电设施、气象服务站等配套设施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的数量占总设施数量的比例,反映基础设施保障水平。

21. 低空数据确权覆盖率

自然年内,完成产权登记的低空数据(飞行轨迹、空域使用、监管数据等)量占总产生数据量的比例,反映数据资产化的基础水平。

22. 低空数据年度交易规模

自然年内,通过合法数据交易平台完成的低空数据交易总额(万元),反映数据资产的市场价值。

(四)产业生态匹配度相关指标:聚焦“产业从协同到创新再到市场的全链条活力”

23. 产业链关键环节覆盖率

自然年内,地方低空经济覆盖“研发设计-核心零部件制造-整机装配-运营服务-维修保养-教育培训”6大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比例,反映产业链完整性。

24. 本地配套率

自然年内,区域内低空经济龙头企业采购本地配套产品/服务的金额占总采购额的比例,反映产业链协同深度。

25. 研发投入强度

自然年内,区域内低空经济企业研发费用总和占低空经济总产值的比例,反映产业创新投入力度。

26. 高价值专利转化率

自然年内,区域内低空经济领域高价值专利(发明专利、PCT 国际专利)中已实现产业化(形成产品/服务并产生营收)的数量占比,反映创新成果转化效率。

27. 创新平台服务覆盖率

自然年内,区域内低空经济规上企业接入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获取技术服务的企业占比,反映创新资源共享水平。

28. 低空经济核心产值规模

自然年内,区域内低空经济核心产业(航空器制造、低空运营、飞行服务、数据服务等)的总产值(万元),反映产业实际体量。

29. 低空经济核心产值增长率

本年度区域内低空经济核心产值较上一年度的增长比例,反映产业增长速度。

30. 低空经济产业增加值

自然年内,区域内低空经济核心产业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价值(万元),反映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实际贡献。

31. 成熟场景商业化率

自然年内,区域内已开发的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如低空物流、旅游、应急等)中,实现持续盈利(连续6个月营收覆盖成本)的场景占比,反映场景落地成效。

32. 市场主体增长率

本年度区域内新增注册的低空经济相关企业(含个体户)数量较上一年度的增长比例,反映市场活力与吸引力。

指标体系的实用指南

虽然从指标体系的研究上需要系统、全面,但在实践中,可按需使用,如:

(一)地方政府:用指标“精准施策”用核心的几个指标:
(1)找短板,快速定位发展问题。如从跨部门协同办结率看政策效能、从低空空域实际利用率、报告空域使用强度看空域利用效率。

(2)定目标,明确阶段性任务,如明确低空经济产业产值、通航起降点实际利用率等关键指标。

(3)验效果,政策落地后回头看,如用市场主体增长率、低空经济核心产值增长率检验招商和产业政策效果。

(二)投资者:用指标“避坑”对于擅长画大饼的地区,看核心指标避坑,如:

(1)政策风险:看“政策兑现及时率”,如低于70%说明政府承诺难落地,该地区政府画的饼难吃。

(2)运营风险:看“低空配套设施完好率”,如低于80%意味着起降、通信等设施差,运营成本高。

(3)市场风险:看“成熟场景商业化率”,如低于35%说明本地没形成盈利场景,项目易亏损。反之,则是机遇。

总结

上述指标体系以问题导向、需求牵引、科学量化为核心,既实现了对低空经济发展全要素的系统性覆盖,又通过分级评价提升了实践操作性,为地方政府精准施策、投资者理性决策提供了统一的评价语言。未来通过动态优化与区域适配,可进一步释放其在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作用。鉴于低空经济作为新兴产业仍在快速发展,且受限于编制过程中的时间、精力及认知水平,本指标体系难免存在待完善之处,后续可结合产业实践与政策演进持续优化,相关内容仅为参考,供各方决策时酌情考量。

相关文章